中药材种植缺少机械化!!!
全部商品分类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培养箱 样品处理设备 电泳/成像系统 核算蛋白检测仪 实验室柜类 pcr仪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

实验室通用设备

冷藏冷冻设备 移液/测量/计量 分离/纯化/浓缩 干燥箱 清洗/灭菌/消毒 马弗炉 离心机 水浴/油浴/水槽/恒温水箱 制冰机 实验室泵系统 稳定性检测设备 温湿度监测冷链系统 环境设备 渗透压仪 临床检验仪器设备 制冷设备 净化工作台 仪器配件

细胞生物学设备

CO2培养箱 显微镜 其他细胞培养设备 细胞计数仪 细胞核转染平台

实验试剂

分子生物学试剂 蛋白质研究试剂 细胞培养 试剂盒

实验耗材

通用耗材 体积计量 磁力配件 细胞培养类 实验室安全标识 安全,防护,劳保 其它 玻璃仪器耗材 不锈钢系列 玛瑙研钵 移液器配件 金属浴模块 通用夹具 混匀仪 混匀仪配件 顶置搅拌器配件 离心机配件 均质分散器附件 旋转蒸发仪配件 加热板配件 生命科学耗材 其他实验耗材 其他通用耗材 色谱耗材 分子生物类

实验服务

分子生物学服务 细胞生物学服务 蛋白制备及分析服务 抗原抗体制备服务 分析检测服务

实验室设备维修

进口仪器维修 国产仪器维修 仪器保养 仪器设备出租 实验室设备配件

实验室设备加工订做

仪器订做 不锈钢订做 模具加工 其他产品订做

中药材种植缺少机械化!!!
So实验室服务平台 / 2009-05-18

 中药材机械化采收显著提高作业效率,节省人力,降低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人为操作不当对中草药本身造成的毁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图为河南许昌中药材合作社中药材机械化采收现场。新华/摄

    中药材种植业在我国许多地方已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然而这一传统产业的作业手段长期以来整体改观不大,在中药材播种、移植和采收等环节,费时费工的人工劳作仍是主要的生产手段。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中药材种植作业明显“落伍”,有专家直言,跟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相比较,中药材种植业的机械化,“刚刚起步,落后20年”。

    机械化种植收益高

    当前,天暖回春。山西省陵川县许多药农开始着手中药材的春播移栽。该县农业部门新引进的一批中药材摆苗种植机,成为药农的“好帮手”。这是一种施肥、摆苗移栽一体机,有了它,5个劳力一天可种植中药材10亩,如果靠过去的人工,3个劳力需要三天才能种植1亩。劳动强度大为降低,而生产效率提升了近15倍。县农业部门据此估计,机械化播种将助推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

    中药材种植大户对机械化尤其渴盼。山西盂县启耀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目前种植射干、黄芪等10多种中药材1800多亩。为此,近年来该社投资30多万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并从当地农技中心租借了收割机和打捆机,实现了中药材种植全程机械化。

    在全国首屈一指的中药材种植区安徽省亳州市,机械化采收渐成新景。谯城区牛集镇种植的大都是桔梗、紫丹参、之母、黄蜂等地下根状作物,靠人工采收,1人一天仅能收获半亩,雇工费用人均一天高达100元。收获成本高曾一度抑制了药农扩种积极性。去年,镇里组织药农到先进种植地区考察学习,一下子引进了20多台中药材采挖机械。一台采挖机一天可收获十几亩地,每亩收费平均在120元。这笔经济账让药农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

    普及发展障碍多

    中药材种植机械化已“在路上”,但是水平还比较低,与产业发展需求尚不相适应。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介绍,比如枸杞采收,目前还无法做到机械化,基本靠人工采摘。采收期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价格暴涨,常导致三四茬果实无人采收,烂到地里。

    中药材品种繁多,播种采收要求各异,是种植机械化的一个突出矛盾。王卫权表示,要实现机械化播种,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种子的千粒重、形状,以及株行距、播种量、亩保苗株数、播种深度等进行播种机的研究改造,还要考虑到穴播、条播、种植密度、播种深度等问题。如贝母的播种,党参、当归的育苗播种,目前只能人工进行。在采收环节,像枸杞、菊花等采摘果实、花、叶类的中药材,机械化很难实施。

    中药材机械化设备研制成本相对较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针对枸杞等果实类药材,日本研制出了光敏机械手,可以辨认出成熟果实,但研发成本极高,农民根本承担不起,难以推广。而国内最新研发的当归采收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但是普通药农也是无力承担费用。

    王卫权介绍,现在已有几个中药材品种的机械化发展较好,比如内蒙古赤峰的桔梗和北沙参,相对集中连片,科研人员研究的小型采挖设备获得成功。河南温县山药种植企业在国家扶持下,改良了一种日本进口的小型挖掘机,效果很好。但是,总体而言,“中药材不像小麦这样的农作物,有人专门研究它如何采收,研究中药材机械化的则很少”。

    中药材种植相对分散的现状也是影响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63%的中药材资源分布在西部地区,80%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是由种植专业户来投资的,这部分药农的种植面积基本都在100亩以下,其中绝大部分是几亩、十几亩。“农民用的生产资料怎么样实现用现代化手段替代传统的方式,而且,现代化手段的成本如何去对接农民的可接受能力,这是一个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

    政策扶持待推进

    不少种植大户开始积极应对机械化发展。浙江省龙游县社阳乡晓强中草药专业合作社种植800多亩中药材,几年前,该社与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开始共同研发中草药采集机,目前初步研制成功了贝母采集机,元胡、太子参采集的机械化也提上日程。

    各地政府部门对中药材种植机械化愈发重视。山东省近年开展全省药材生产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通过项目实施,破解机械化难题。莒县作为以黄芩、丹参为主导的中药材产区,专门召开丹参机械挖掘收获作业现场观摩会,加大适宜机械引进和技术推广力度。全国最大西洋参主产区的文登市加强科研攻关力度,强化政策扶持,积极开发先进机型,提出“力争3年内实现中药材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在甘肃省榆中县,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一些有特色的机具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投入使用。最近,该县农业部门积极同生产厂商联系,研制推出的一款旋耕机,受到农户欢迎。甘肃省岷县则将中药材机械化列入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中药材机械采挖试验工作。

    亮点之外,隐忧仍存。“机械化的推广需要有实力的企业与科研单位对接”,同时,国家从产业政策方面也应给予重点扶持,这样科研成果才能推广,机械化程度才能提升。王卫权认为,如果未来不研究机械化发展,源头成本尤其是人工费用就很高,药材价格就会居高不下,产业将面临严重萎缩。

    有专家指出,产区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中药材机械化发展,将其作为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工作,建立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农业有关部门应组织农机、农艺等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中药材机械化作业标准和农艺技术标准,并加强技术培训工作。还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机械化生产项目和更多资金投向中药材种植领域,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重点补贴小型经济作物机械,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基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引进先进、适用的播种采集机械。(任壮)